《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服务地方与学术应用工作

发布日期: 2017-05-22 阅读次数:

  5月15日,《中国教育报》第6版以《下好学术应用与服务区域的“及时雨”》为题,报道我校学术应用服务地方工作。全文如下:

 

下好学术应用与服务区域的“及时雨”

 

  “作为国内纺织染整产业高度集中地区,加快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是绍兴当前面临的重要行业问题。”正如绍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凌志峰所说,浙江、绍兴水环境的复杂程度、水污染的严峻程度都是非常典型的,也有着水环境与保护的迫切需求。  


打响“水”的保卫战  

 

  绍兴这座水“做”的城市,仅城区水域面积就占了近15%。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绍兴水资源短缺日益显现,以印染业为例,2016年绍兴共用水17326万吨,同时排放工业废水17056万吨。
  日前,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和绍兴文理学院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水处理与回用学术会议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钱易教授等2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环境科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水环境治理新模式。
  这是绍兴的一场“及时雨”。钱易院士认为绍兴文理学院引进学术资源服务地方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值得借鉴的科学探究模式。
  如何在政府治水护水的战略部署中,借助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之势,探讨学术应用之路,打造环保创业集群,为学术研究、科技咨询和成果转化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为地方提高环境质量、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环保社会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成为绍兴文理学院推动学术应用服务地方环保事业的题中之义。“通过引进学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推动成果转化等,绍兴文理学院致力于打造服务地方水环境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智囊团及人才库。”绍兴文理学院院长王建力表示。


以高端学术资源引领学术研究


  近日,绍兴文理学院聘任华北电力大学王祥科教授为鉴湖学者讲座教授。这位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三废治理、纳米材料在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高水平学术资源的加盟,将为学校服务地方环境修复和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引进学术资源的同时,绍兴文理学院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本校教师积极参与。以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这支高级职称60%以上、博士学位90%以上的较高水平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绍兴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河流、土壤污染的机理研究与应用,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机理研究与应用,生态文明和“五水共治”研究、科普与实践,建设“环境分析检测中心”,攻克平原河网区域生态环境修复科技难题。该学院胡保卫教授编著的《公民生态文明知识读本》,获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去年,胡保卫的绍兴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构想研究课题报告得到绍兴市委的认可,并要求在相关政策出台及有关工作部署中体现课题思想。
  同时,该校2名教师担任绍兴市“五水共治”专家团副团长,2名教师担任浙江省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督导员,多名教师担任绍兴环保企业技术顾问,推动技术开发、产品推广。教师多次受邀为政府部门作专题报告。


学术应用与学术实践双管齐下


  “优秀的教师教学、丰富的科研实践、充实的课余生活,奠定了我走上环境保护工作岗位的基础。一起采过的水样、测过的氮磷、种过的植物,都是一辈子美好的记忆。”如该校环境科学专业2016届省优秀毕业生、现考入绍兴市越城区环境保护局的徐奇恩所说,在教师的感召带领下,该专业学生连续三年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绍兴市水质调查活动”,“水乡共聚,环保同行”学生实践团队参与“五水共治”水质检测,开展垃圾分类调研等,向相关部门提交调研报告,入选2016浙江省“双百双进”社会实践30强。
  学术资源应用于水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该校“平原河网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创新团队”,致力于典型污染物的农田土壤污染过程和生态修复机制研究、纳米材料在平原河网区域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平原河网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和美丽乡村研究,5年来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在1000万元以上,2017年被评为“绍兴市重点创新团队”。
  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沈赤表示,强调学术品位,对接地方需求,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据悉,该校还在积极筹备,计划通过院士工作站设立、大数据建设、环境执法实训基地建设等,打造环保产业联盟,为地方智慧环保、环境监察执法等提供更坚实的智力支持。


(宣传部 供稿)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环城西路508号
邮编:312000
招生热线:0575-88345555
传真:0575-88364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