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应用化学
所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特点:走进神奇物质世界,开创未来美好生活
浙江省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考研率多年保持全校领先;
毕业生适宜到化工、医药、环保等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管理、环境监测、质量检验以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专业介绍概况:
应用化学源于绍兴师专化学专业,有40余年办学历史。化学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化学为学校首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应用化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2019年获批浙江省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实验中心为浙江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绍兴文理学院-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为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精细化学品传统工艺替代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功能化多孔材料与绿色替代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
学院教学实验设备齐全,现有实验室使用面积10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投资达8000多万元。拥有核磁共振波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元素分析仪、物理吸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纳米激光粒度仪、差热分析仪(DSC)、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薄层扫描仪、毛细管电泳仪、总有机碳测定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化工设计、化学反应工程、仪器分析、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工业分析化学等以及相关的实验课程。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68人,教授22人、副教授2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8人,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为8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中科院百人”1人、“挪威工程院院士”1人、“浙江省杰青”1人、“省151人才”10人次,“省151重点资助”对象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6名,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名,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名,另外学院还聘有一批包括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海外知名大学教授,担任学院的讲座教授和兼职导师。
专业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了解化学的前沿知识理论、应用前景以及化学化工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应用化学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开发能力;具有将基本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类课程有多种形式。校内完成相关的基础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仿真模拟实习、综合性专业实验以及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校外可进入多家本地对口实习单位,进行短期认识实习、中长期生产实习。
就业去向:
毕业生可以到化工、医药、环保等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管理、生产监督、环境监测、质量检验、教学以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地方行业背景:
浙江是化工大省,染料、制药等精细化工行业也是绍兴市的支柱产业。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更多掌握前沿专业知识的人才来完成这一任务。
专业特色介绍:
本专业是省级一流专业和重点专业、化学是省级重点学科与一流学科,紧密结合地方产业背景,与多家大型合资企业及高科技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扎实深厚的化学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应用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本专业教风优良,师资力量强,半数以上教师有海外研修或工作经历;多数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长期与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学生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学风浓厚,近年来,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华东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学生科研成果明显,学生考研录取率多年保持全校领先,近年来有多名学生分别被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等著名高校、院所录取。
学生成才个案:
盛某某,男,党员,1983年9月出生,浙江新昌人,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03级化学(非师范)专业,现已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博士毕业回校任教。在校期间曾任班级团支书、学生党支部书记等职,一直以来他自强不息,用于创新,曾获得省政府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和卓越奖学金等,被评为校“十佳大学生”、十佳“自强不息”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主持并参与了学校学生科研重大课题《艾草茎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学校开放实验重点课题《石蜡乳化》和《芦蒿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并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5篇。读研期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好学生,获中国科学院 “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最高奖励);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两篇论文被评为“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