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国教育报》在二版头条以《为久负盛名的绍兴“染缸、酒缸和酱缸”经济注入活力 绍兴文理学院服务“三缸”谋双赢》为题报道我校服务地方工作。全文如下:
为久负盛名的绍兴“染缸、酒缸和酱缸”经济注入活力
绍兴文理学院服务“三缸”谋双赢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孙和晴)在今年入学的100多名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院新生中,约有40人一年后将正式攻读“酿造工程”专业,成为首批该专业学生。
作为绍兴文理学院新开设的专业,“酿造工程”主要为绍兴的黄酒酿造领域培养从事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专门人才,这意味着该校在服务绍兴“三缸”块状经济方面又迈出新的一步。
所谓“三缸”指的是绍兴的染缸、酒缸和酱缸,绍兴“三缸”经济久负盛名,影响深远。先说“染缸”,纺织行业是绍兴的传统产业,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轻纺专业市场。统计表明,去年,绍兴县近200家企业共生产印染布156亿米,给全世界每一个人做一件衣服还绰绰有余。再说“酒缸”,绍兴作为我国黄酒的原产地,有“东方名酒之冠”的美誉。2009年,全市黄酒产量52万公斤,销售收入39.8亿元,利税5.8亿元。至于“酱缸”,绍兴酱醋酿造起源于6000多年前,是“三缸”中历史最悠久的。目前,绍兴正构想建立现代酱产业集聚区,打造一个全省产能最大、门类齐全的酱产业基地。
作这一所地方院校,绍兴文理学院确立了主动为绍兴“三缸”经济服务的宗旨。怎样服务地方?主要是输送优秀人才,开展科技互动,提供智力支持,走“政产学研”合作之路。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专门设立了纺织服装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牢固树立建设专业群的概念,为地方提供更多选择;在学生培养上,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还着手研究和准备设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纤维方向)”专业以及纺织品设计、服装会展等新专业方向,为地方培养人才创造更多的服务面和切入点,并与其他学院联合培养印化专业学生,牢牢锁定纺织印染这块大“蛋糕”。
“发展与地方同步、特色与地方辉映、文化与地方交融、服务与地方共赢。”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一直强调学校与地方的鱼水关系,这在纺织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
绍兴文理学院的科研人员如今被企业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专家”。近年来,学校重视应用开发研究,科研人员研究领域涵盖机械、纤维、染整、服装、家纺、产业用面料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绍兴乃至全国的纺织企业敲响了警钟,纺织服装学院高级工程师孟长明,帮助浙江越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进行了多种剑杆织机、整经机、加弹机等纺织机械产品的开发与改进,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他主持开发成功的YJ868加弹机,经过多次改进和技术攻关,至今已生产1880多台,产值达4.2亿元,利税达6000万元,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目前产量在国内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3年来,学校与企业、地方共开展500余项科研合作项目,其中直接面向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课题超过65%,来自企业的横向科研经费占全部科研经费的70%,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期以来,绍兴传统酿酒行业一直沿袭师徒传授式的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黄酒企业对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谋求酿酒人才培养新突破,绍兴文理学院今年决定与中国黄酒行业龙头企业——绍兴黄酒集团合作,采用“3+1”模式培养人才,在对酿造工程专业进行重点扶持的同时考虑设置黄酒学院,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学生毕业后,不仅能适应黄酒企业,也能在其他发酵食品企业工作,为绍兴的“酱缸”服务。
王建华说,为鼓励教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学校专门制定了《科研人员赴企业挂职工作实施办法》,时间一般半年到一年;挂职期间不再安排教学任务,不对挂职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考核,其行政关系、原任职务、基本工资保持不变;同时以专项经费的方式,对挂职人员给予2万到3万元的科研资助,现在全校有近100名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挂职服务。
“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在纺织、机电等方面培育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和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紧密相连、优势互动的学科专业链和知识、技术创新平台。”在学校“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绍兴文理学院再次提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创新基地和社会服务辐射基地。
网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0-11/10/content_37556.htm